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解密大国司厨——益海嘉里金龙鱼让国人整年吃“鲜米”
首页> 食品频道 > 正文

解密大国司厨——益海嘉里金龙鱼让国人整年吃“鲜米”

来源:光明网2023-02-13 17:24

  近年来,粮食安全与科技创新日趋重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民的消费需求日益激增,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从追求“吃得饱”开始转向追求“吃得好”。

  大米,是国民餐桌上的重要角色。日日吃鲜米,顿顿吃鲜米,成为广大国民的新追求。近年来,益海嘉里金龙鱼坚持科技研发,加快推进“藏粮于技”,打造符合国民消费升级的粮油产品,用农业科研创新“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老百姓整年都能吃“鲜米”,不再只是愿望。

解密大国司厨——益海嘉里金龙鱼让国人整年吃“鲜米”

  大国司厨,粮油行业的多个“第一”

  益海嘉里金龙鱼在油粮行业中,获得的桂冠数不胜数。无论当下,还是未来,都引领着消费观念的革新。

  吃米也要吃“鲜”,这对大米的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凭借多年来在大米行业的深耕发展及对“鲜米”品质的执着追求,益海嘉里金龙鱼创新推出了“六步鲜米精控技术”创新体系,运用技术和工艺,在“鲜割、鲜谷、鲜存、鲜碾、鲜装、鲜食”六个关键环节,从全产业链来确保大米新鲜和食用品质。益海嘉里金龙鱼稻谷“六步鲜米精控技术”创新体系开发及产业化,荣膺2022年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解密大国司厨——益海嘉里金龙鱼让国人整年吃“鲜米”

  不仅仅是在大米领域,在食用油等整个粮油板块,益海嘉里金龙鱼大力投入研发,不断推陈出新了一系列满足消费者高品质、健康化需求的产品:从1991年金龙鱼第一瓶小包装油横空出世,改变了国人从吃散装油到小包装油的习惯;到2002年第2代金龙鱼调和油上市,“1:1:1黄金比例”的膳食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再到推出金龙鱼稻米油,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品类;以及采用绿色精准适度工艺技术推出“金龙鱼零反式脂肪” 系列食用油,不仅能确保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控制在“0”标准之内,还保留了8成以上植物甾醇、维生素E等营养元素,将食用油的健康、安全、营养提高到全新维度。

解密大国司厨——益海嘉里金龙鱼让国人整年吃“鲜米”

  突破“零反”并非一蹴而就,这是科研人员十几年努力的成果,其背后攻克的难关不尽其数。对于单一油种、单一批次,要实现反式脂肪酸的精准控制并不难,但要将不同油种,所有批次都实现“零反式脂肪酸”,此前在全世界范围还从未实现。益海嘉里金龙鱼投资3亿元,在全国启动26座加工工厂,针对每一油种不同的加工工艺进行精准定制,克服优质原料的供应链挑战,最终实现了业内前所未有的突破。对于“零反”系列食用油的面世,益海嘉里金龙鱼研发总监姜元荣骄傲地说:“现在油脂加工技术非常前沿的欧洲的公司,目前都达不到这一点”。 

  益海嘉里金龙鱼也向古老的传承中寻求珍宝。旗下专业的花生油品牌,以“胡姬花古法压榨” 对传统工艺的深度挖掘和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机。胡姬花保留并创新非遗技艺精髓,应用到产品品质中, 经过几代人的匠心打磨,胡姬花将古法榨油技艺升级为如今的古法六艺,既能保持良好的传统风味,又能保留更多营养物质。2015年,“胡姬花”古法花生油榨油技艺被列入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解密大国司厨——益海嘉里金龙鱼让国人整年吃“鲜米”

  益海嘉里食品营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波表示:“好吃、美味、安全这是基本的需求,除此之外,还要让消费者吃得更营养、方便便利,还不能太贵,我们现在要做的这些事情,就是要满足所有消费者的愿望。” 这些领先,正是益海嘉里金龙鱼以强大的科技引领能力,推动中国粮油行业从无到有的市场化变更的缩影,也是满足所有消费者愿望的具体体现。

  藏粮于技,永不停息的科研创新

  所谓创新,既在“创”,也在“新”。改变资源的产出,赋予资源一种新的能力,使其能够创造价值。六步鲜米精控技术仅是益海嘉里金龙鱼水稻加工生产创新实践的一隅。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全世界约三分之一的稻米产量,但过去的粗放产业模式只为获取大米,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稻壳、米糠无法有效利用又难以处理,容易带来环境污染。通过十几年生产结合研发的探索,益海嘉里金龙鱼建立起水稻循环经济模式,将“一粒米”用到极致,米糠炼油,稻壳做燃料,稻壳灰还能制轮胎。益海嘉里金龙鱼米业事业部总监王巍说:“按照水稻循环经济模式,品牌大米只是此模式的一个产品,而所谓的副产品可能将来成为主要的产品和盈利支柱,我们认为这应该是一个利国利民、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解密大国司厨——益海嘉里金龙鱼让国人整年吃“鲜米”

  大米加工的副产品米糠中含有约14%至24%的植物油脂,是优秀的食用油原料。“米糠如果不在8到10小时之内快速地进行灭酶稳定化,就会氧化酸败”,米糠的稳定处理,是一项难题。用了近十年的时间,益海嘉里研究团队攻克了一项项技术难题,研发出酶法脱胶等50多项技术专利,实现了稻米油精炼的技术突破,不仅可以把米糠里特殊含有的维生素E、植物甾醇、谷维素等保留,还可以去除不好的东西,使得老百姓能够吃到的营养的、健康的、安全的稻米油。稻米油的变废为宝、深度加工,把原来一个完全是零的市场,全部再创造出来。

  水稻循环经济模式能真正全面贯彻节粮减损,落实藏粮于技,守护国家粮食安全。在大米生产环节,采用“六步鲜米精控技术”,不仅使得消费者能够享用更加优质的鲜米产品,同时也能减少平均至少达百分之五的田间损失。以北方一作取水稻产量估算若采用鲜割模式,能够减少约235万吨损失,相当于吉林省水稻年产量的三分之一。稻米油精炼技术的突破,也为中国油料进口减轻不少压力。经测算,如果全国约2亿吨水稻加工产生的米糠都用于榨油,可生产约230万吨稻米油,约为全国小包装油供应量的5%,相当于为国家节省1.1亿亩大豆耕地,能对中国油脂的自给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不断创新的同时,益海嘉里金龙鱼不忘品质为先。继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食用油独家供应商之后,益海嘉里金龙鱼又成为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赞助商、2020年东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2024年巴黎奥运会连续三届中国体育代表团官方粮油产品赞助商,通过参与奥运有力地向消费者做出品质承诺,保证奥运供应品与供应市场的产品同品质。正是对每个产品质量的坚守与严控,在2021年获得中国质量奖,也是粮油行业唯一获奖企业。

  由此可见,大国司厨的品牌密码,是团队永不止步的技术革命与创新。为国人提供世界级安全餐桌食品的背后,是多少科研人员夜夜奋战的成果。

  一粒米,一滴油,是对14亿中国人健康与温饱的守护,也是强大科研实力背后的大国担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益海嘉里金龙鱼作为国内重要的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企业之一,未来将继续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厨房食品,用科技创新守护中国饭碗,助力农业强国建设。(许言)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片展在莫斯科举办

  • 数字赋能传统产业 激活民企发展新动能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盛夏时节,数千名科技精英正在浙江湖州西塞科学谷潜心攻关。作为湖州“五谷丰登”计划的首个“创谷”项目,西塞科学谷开园3年来累计引进省内外科技团队近40个、汇聚科技人才2600余名,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
2025-07-25 10:05
一台银灰色人形机器人在汽车生产车间内沉稳行进。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74032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
2025-07-25 10:05
24日中午12时许,“新舟”60民用搜救机顺利起飞,经过1小时20分飞行并完成预定验证科目后,平稳降落在西安阎良机场,顺利完成首次飞行。
2025-07-25 10:01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2025-07-25 02:55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25-07-25 02:55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对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利用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
2025-07-24 03:15
在广袤的田野上,每一抔泥土都隐藏着一个微观的奇妙世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
2025-07-24 03:15
雄伟的跨海大桥、海中的钻井平台……人类的脚步正延伸向深海。
2025-07-24 03:15
“孙女给我请了一个24小时‘家庭药师’,就在我的手机里。边聊天,边指导我用药,省心安心、方便管用!”视频中的高奶奶高兴地说。
2025-07-24 03:15
“中试”即中间试验,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跨越至生产线的关键桥梁。中试成功与否,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07-24 03:15
8月1日—8月30日,为市民带来国防科普与沉浸式军事体验的盛宴。
2025-07-23 15:19
如果未来20年我们能造出通用量子计算机,它将提供一种革命性的计算能力。
2025-07-23 09:20
在广州,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小心地穿上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在设备辅助下轻松登上楼梯。曾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2025-07-23 02:40
“智能电网可接纳高比例新能源”“地下空间深度开发与空中慢交通系统立体分流”“太空超大型设备实现在轨制造”“生态标签农产品比例提至40%以上”“脑机接口技术为脑功能损伤患者的康复带来福音”……
2025-07-23 02:40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刘世荣院士团队日前发布“气候智慧型适应性造林”新范式,构建起气候—树种—立地精准匹配体系
2025-07-23 02:40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团队在一种小麦野生近缘种——冰草中鉴定出一个可调控穗粒数的关键基因AcRR1
2025-07-23 02:40
22日17时37分,随着330千伏玛玉二线结束试运行,330千伏玉树第二回线路工程宣告正式投运。
2025-07-23 02:4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21日发布的第五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越来越多群体共享数字发展成果。
2025-07-22 10:35
“对承担国家、北京市6G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企业,给予1:1配套、最高3000万元资金支持。”
2025-07-22 02:35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团队联合相关科技企业,成功研发“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并正式对外发布。
2025-07-22 02: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