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院士专家聚泸州共论食品酿造
首页> 食品频道 > 正文

院士专家聚泸州共论食品酿造

来源:光明网2022-08-24 17:21

  8月19日至21日,国内多位院士专家齐聚中国酒城泸州,共论食品酿造与发酵的相关话题。

  中国传统白酒酿造工艺,与许多食品的发酵都有相通之处。四川是中国白酒黄金产区,白酒酿造渊远流长。同时,四川作为国内知名的食品产业和复合调味品生产大省,其泡菜也很有名,四川的豆瓣、酱油、醋,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这也是“传统酿造食品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论坛”暨《中国酿造》创刊40周年、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2年会放在四川泸州的重要原因。

  此次活动由北京中酿杂志社、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教授邓子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石碧,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传统酿造食品分会理事长王喆,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中酿杂志社社长赵燕,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王守伟等业内知名专家参会,与国内十余所知名高校、多家科研院所、知名酒企及食品企业展开交流,探讨传统酿造食品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院士专家聚泸州共论食品酿造

  泸州老窖集团和股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淼在致辞中表示,一直以来,泸州老窖坚持传承创新,依托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加强技术研发,筑强人才梯队,推动成果转化,强化数智赋能,成功建成行业规模最大、智能化水平最高的现代化黄舣酿酒生态园,产能、产质全面提升,打造中国白酒行业智能酿造的灯塔工厂,树立传统酿造产业智能升级的成功典范。

院士专家聚泸州共论食品酿造

  △泸州老窖校企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会上,举行了泸州老窖校企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泸州老窖分别与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签署校企战略合作协议。

院士专家聚泸州共论食品酿造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教授邓子新

  邓子新院士在题为《大健康产品的绿色生物合成》的报告中,科学分析了合成生物学对大健康的积极作用。合成生物学积极开展新生物系统的设计与建造、生命过程的集成式解析、已有生物系统的重新或优化设计,开启了生命体系从理解到设计到创造的科技集成,有利带动传统酿造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升级。

院士专家聚泸州共论食品酿造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

  孙宝国院士介绍了其研发团队的最新共性技术成果,研究团队首次在泸州老窖基酒中发现并验证3-甲基吲哚为浓香型白酒壤香的关键化合物之一;在泸州老窖基酒中检出3-甲硫基丙醛并验证其为浓香型白酒的烤香风味关键化合物。孙院士指出,白酒未来要坚持“风味健康双导向”的发展理念,通过科学研究推动生产现代化和市场国际化。

院士专家聚泸州共论食品酿造

  △天津科技大学校长路福平

  路福平校长介绍了我国传统发酵食品行业与国际发酵食品的差异,阐明宏组学、风味及感官组学等新兴技术,为全面解析传统发酵食品酿造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强调未来应以风味、健康为导向,以产品质量为抓手,创制引领发酵食品行业跨越式发展的颠覆性技术,引领世界发酵食品行业的零碳革命。

院士专家聚泸州共论食品酿造

  △渤海大学副校长励建荣

  励建荣副校长从我国虾酱生产现状出发,分析了不同地区虾酱产品的风味特征;探究了虾酱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演替规律;阐释了微生物调控产品风味形成的机制。

  本次论坛还举办了专场学术论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华教授、江南大学许正宏教授、北京工商大学郑福平教授、中国农业大学韩北忠教授、四川大学周荣清教授、贵州大学邱树毅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李理教授、微康益生菌赵斌教授等60余位专家学者分别在白酒、葡萄酒、调味品专场学术论坛做了学术报告,探索中国传统酿造食品发酵机理、质量与风味控制、加工装备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生产转型升级方向。(刘宇)

注:此文属于光明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网络中国节·春节短视频征集活动分享交流会举行

  • 安徽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成立于2000年,旨在面向公众传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2025-02-14 10:26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2025-02-14 10:24
《自然》杂志13日报道我国发现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政和八闽鸟。
2025-02-14 10:23
在当前的极寒天气下,机器狗更灵活、可携带更多仪器,巡检质效显著提高,让赛事电力保供更安心。
2025-02-14 10:22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现行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达26293亿元,助力我国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5-02-14 10:11
独脚金是寄生在高粱上的一种植物,能导致高粱减产甚至死亡。近日,我国科学家首次从高粱中发现两个关键基因,敲除后,高粱对独脚金的抗性显著提高。
2025-02-14 10:04
基于AI大模型及领域数据资源,构建基于PC端和手机端应用的科特派数字人“小科”,为用户提供随时在线、多终端访问、7×24小时全天候资源对接,全方位服务于北京城市科技创新与管理。
2025-02-13 09:36
新时代以来,我国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力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2025-02-13 03:40
新年伊始,DeepSeek成为“热词”,其在各领域的应用也引发思考和讨论。在科研领域,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的新科研范式随之到来,对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提出了更急迫的要求。
2025-02-13 03:50
从个性化的珠宝饰品到复杂的航空零部件,3D打印展现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应用潜力。然而,科技的探索永无止境,一种比3D打印更具突破性的技术——4D打印,正悄然兴起。
2025-02-13 03:50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更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
2025-02-13 03:40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研究网络主办,上海期智研究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承办
2025-02-12 19:16
2025年,空天院合成孔径雷达科研团队将继续研制8颗“女娲星座”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届时“女娲星座”20颗在轨雷达卫星将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对地观测能力将大幅提升。
2025-02-12 10:07
这并不是一辆普通的复古电车,而是一部使用了16K全息数字技术、AI技术与四轴动感震动系统的数字电车。
2025-02-12 10:06
科学家们发现,水波涉及复杂的流体力学效应,能够构造丰富的拓扑矢量场用于粒子的操控。
2025-02-12 09:59
通过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经济圈,让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得以兼顾,天目山保护区的实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2025-02-12 09:57
春节期间,全国科技馆以“科技温暖中国年”为主题,为公众献上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科普惠民活动。
2025-02-12 09:53
2月6日晚,“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
2025-02-11 14:55
气动外形优化是航空设计中的核心技术,可以提升燃油效率、降低阻力,提高飞行器性能。该几何引擎无需庞大的数据集或繁琐的超参数调整,大幅降低了开展气动优化的复杂度和成本。
2025-02-11 09:43
最近,原子能院自主研发的两步法650毫米直径冷坩埚玻璃固化工程样机,完成90天连续运行试验,收获约52吨玻璃固化体,高放射性废物(以下简称“高放废物”)可被“封印”其中。
2025-02-11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