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第十七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首页> 食品频道 > 正文

第十七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来源:光明网2022-08-15 16:45

  8月10-12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浙江省食品学会、浙江工商大学承办等单位的第十七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举办。

第十七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来自国内外15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的500余位代表参会。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首席科学家赵国屏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理事长、江南大学校长陈卫院士在内的益生菌领域权威专家带来了最具前瞻性的近50个精彩报告。大会同期发布了“益生菌‘量效关系’的科学综述”和“后生元的研究现状及产业应用”两大学术成果。

  2022年是极度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经济下行压力骤增等困境,中国食品工业继续保持着强劲的韧性。其中益生菌行业作为最具科技含量、健康价值、发展潜力的细分行业,也同样实现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邵薇教授在致辞中提到:第一,益生菌产业蓬勃发展的根本,在于创新引领、科技赋能;第二,益生菌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得益于滴水穿石、润物无声的公众科普;第三,益生菌行业的健康有序,离不开科技、产业、管理间的协同,更离不开行业间的团结、和谐与共荣。邵薇同时对益生菌的未来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始终坚持科学至上,夯实益生菌产业发展的科学根基;第二,始终坚持以科技界的共识为基础,传播科学正确的真实信息;第三,始终坚持科学引导,勤于开拓,深耕益生菌产业的外延支撑点;第四,始终坚持面向未来的人才队伍建设,助力更多年轻人成长成才。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刘兆平研究员致辞中表示,在深入实施的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安全、有效”这两个目标成为推进益生菌产业化应用的基本遵循,我国益生菌等食品用菌种的管理法规也在不断完善,与益生菌的科技研发和产业应用协调发展。近年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协助国家卫健委更新食品用菌种名单,合力推进标准法规建设,联合研制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临床试验指导原则和技术指南。对于如何以“大食物观”为指引实现益生菌的“益生、惠民”价值,刘兆平认为,首先要加强合作、协同发力,发挥益生菌领域科研院所和权威专家的资源互用与优势互补。其次要夯实基础、科技引领,利用现代科学破解传统菌种分离、鉴定、评价和应用的技术瓶颈。再次要科学管理、科普惠民,规范安全评价和功效评价的技术程序,在全社会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合法合规实施科学管理。

  浙江工商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赵英军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此次研讨会集中展示了国内、国际益生菌科研与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探索了新时期维护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之道,促进了益生菌领域科学研究者在国际、国内的交流与联系,启迪了领域内新的学术思想和观点,培育和引导新的学科前沿。(李晶)

注:此文属于光明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家图书馆:周末来读书

  • 西安铁路工业遗存变身市民乐园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成立于2000年,旨在面向公众传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2025-02-14 10:26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2025-02-14 10:24
《自然》杂志13日报道我国发现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政和八闽鸟。
2025-02-14 10:23
在当前的极寒天气下,机器狗更灵活、可携带更多仪器,巡检质效显著提高,让赛事电力保供更安心。
2025-02-14 10:22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现行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达26293亿元,助力我国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5-02-14 10:11
独脚金是寄生在高粱上的一种植物,能导致高粱减产甚至死亡。近日,我国科学家首次从高粱中发现两个关键基因,敲除后,高粱对独脚金的抗性显著提高。
2025-02-14 10:04
基于AI大模型及领域数据资源,构建基于PC端和手机端应用的科特派数字人“小科”,为用户提供随时在线、多终端访问、7×24小时全天候资源对接,全方位服务于北京城市科技创新与管理。
2025-02-13 09:36
新时代以来,我国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力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2025-02-13 03:40
新年伊始,DeepSeek成为“热词”,其在各领域的应用也引发思考和讨论。在科研领域,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的新科研范式随之到来,对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提出了更急迫的要求。
2025-02-13 03:50
从个性化的珠宝饰品到复杂的航空零部件,3D打印展现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应用潜力。然而,科技的探索永无止境,一种比3D打印更具突破性的技术——4D打印,正悄然兴起。
2025-02-13 03:50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更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
2025-02-13 03:40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研究网络主办,上海期智研究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承办
2025-02-12 19:16
2025年,空天院合成孔径雷达科研团队将继续研制8颗“女娲星座”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届时“女娲星座”20颗在轨雷达卫星将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对地观测能力将大幅提升。
2025-02-12 10:07
这并不是一辆普通的复古电车,而是一部使用了16K全息数字技术、AI技术与四轴动感震动系统的数字电车。
2025-02-12 10:06
科学家们发现,水波涉及复杂的流体力学效应,能够构造丰富的拓扑矢量场用于粒子的操控。
2025-02-12 09:59
通过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经济圈,让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得以兼顾,天目山保护区的实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2025-02-12 09:57
春节期间,全国科技馆以“科技温暖中国年”为主题,为公众献上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科普惠民活动。
2025-02-12 09:53
2月6日晚,“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
2025-02-11 14:55
气动外形优化是航空设计中的核心技术,可以提升燃油效率、降低阻力,提高飞行器性能。该几何引擎无需庞大的数据集或繁琐的超参数调整,大幅降低了开展气动优化的复杂度和成本。
2025-02-11 09:43
最近,原子能院自主研发的两步法650毫米直径冷坩埚玻璃固化工程样机,完成90天连续运行试验,收获约52吨玻璃固化体,高放射性废物(以下简称“高放废物”)可被“封印”其中。
2025-02-11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