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特香型白酒为何独特?你所不知道的“12353”工艺
首页> 食品频道 > 正文

特香型白酒为何独特?你所不知道的“12353”工艺

来源:新华网2021-03-30 09:1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懂酒的人都知道,好酒的酿造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一方水土酿造一方好酒,在江西省樟树市便诞生了“浓头酱尾清中间”的特香型白酒。

  在中国白酒的十二大香型中,特香型白酒有着“闻香幽雅舒适、诸香协调、酒体柔绵醇和、回甜悠长”的特点,而这 “一口三香”的神秘口感也只有在樟树酿造出的才正宗。

  特香型白酒之所以独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酿造工艺与其他香型的白酒相比尤为不同,称之为“12353”工艺。

  “1”一种酿造原料

  与其他白酒的酿造原料不同,四特酒采用的是赣鄱优质稻米为酿造原料,其品种稻米软糯晶莹,米香醇美,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大米高1-2倍,且含丰富的维生素B族和微量元素,酿出来的酒自然浓而不烈。

  并且,在制作过程中,整粒大米不粉碎不浸泡,直接与发酵成熟的酒糟混蒸,使得米香味可以完全体现,其营养价值也得以完整保留,酿造出来的酒味自然更纯正、醇香。

  “2”两种窖池材料

  四特酒的窖池主要由两种材料组成,一个是龙虎山特有的红褚条石,另一个是优质窖泥。

  红褚条石是亦石亦泥的质地,吸水性强且防潮,长期发酵养成了庞大独特的有益微生物生态体系,源源不断的产生了以丙脂乙酸为主体的呈香味物质,也使特香型白酒在发酵过程中,酒体的矿化与活性化大大增强。而窖泥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白酒酒质的优劣。

  在长期生产中,优质的窖泥黏性好、杂质少,富集了各种有益微生物,为白酒的发酵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功能菌。众多复杂的有益菌群充分融合,对白酒关键的风味物质起着重要作用,最终酿成清香醇纯的特香酒体。

  “3”独特大曲配方和工艺

  生产四特酒所用的大曲采用的是中高温发酵工艺制得的中高温大曲。大曲原料是面粉、麦麸、酒糟(丢糟)按一定比例混拌,根据季节进行调整。这在国内白酒产业中独树一帜。

  由于酒糟呈酸性,能抑制一些有害杂菌的生长,因此可以调节大曲的酸碱度,同时也可以改善大曲的疏松状况,增加大曲的透气性,这对酿酒微生物的生长大有裨益。再次堆积发酵酒糟的掺入,科学地接种了特香型酒特有的酿造微生物群,也保证了特香型大曲的质量高稳定性。

  曲坯培养在经过了长霉、晾霉、潮火、大火、后火五个阶段后,经过三次翻曲,使得特香型白酒既有高温曲的酱香、浓香,又有中温曲的清香。

  “5”五轮次发酵

  四特酒的投粮根据不同时节进行增减,一年为一大轮次,随时节变换细分为5个轮次,每个轮次产出的酒在产量和成分上都存在一定差异。

  譬如第一轮次的产酒量均衡,基酒中酸、酯含量略高,可作为基础酒使用;而到第五轮次的基酒,酒醅经历度夏,产酒率低,100+天的发酵期,酯含量处于高水平,这时候的酒风味浓郁,质量也更上乘,可作为调味酒使用。

  四特酒在酿造过程中尤为注重大自然的规律,根据每个季节气候的不同,适时调整投粮,以确保每一轮次的酒都能达到质量优级。

  “3”三层摘酒

  四特酒的摘酒可是有讲究的。将发酵窖池里的酒醅按上、中、下三层取酒,然后再将每个层次的酒分别入库贮存。

  上层的面糟酒乙酸乙酯含量高,偏清雅,作为调味酒使用;处于中间层的粮糟酒粮香舒适,口感协调,突出粮香的同时,具备传统特香基酒风味,因此作为特香型基础酒使用;而底糟酒窖香浓郁,风味醇厚,则作为调味酒使用。

  待这三层酒按照掐头去尾、分级入库后,再经过长期的陈酿,一些刺激性大、挥发性强的化学成分在贮存过程中自然挥发,使得酒体也更加醇和绵柔。

  至此,“12353”的酿造工艺虽已完成,但远达不到一瓶优质的四特酒标准。新酿造的酒被装入容量为几百公斤的大酒坛内,经过品尝鉴定,酒坛贴上注明生产时间、班次、轮次、类别等信息。

  存放一定时间,待酒基本老熟后,将这些酒进行精心勾调再入库陈酿。经过时间的洗礼,接受了层层检查,如果产品符合或超过指标的质量标准,方可送包装车间包装出厂。

  如此繁复独特的工序,才成最终成就了四特酒“浓清酱三型具备犹不靠”的独特品质。(新华网)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定日县6.8级地震救援影像实录

  • 倒计时30天 "尔滨"亚冬氛围浓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2025-01-08 09:30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所掀起的澎湃汹涌浪潮,在深刻改变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人机关系的界限,给人类的存在和交往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和道德困境。
2025-01-06 02:50
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怎样让领先的科技成果及早被市场了解?怎样让实验室成果实现大规模量产?怎样让成熟的成果匹配到合适的企业?连接科研与市场两端的技术经理人被列入“十四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尤其令人关注。
2025-01-06 02:15
受日冕物质抛射活动影响,2025年新年第一天,即北京时间1月1日11时开始,到1月2日2时,地球出现明显地磁活动,其中1月1日23时至2日2时发生了全球地磁指数(Kp指数)为8的特大地磁暴。
2025-01-06 09:49
中国水稻研究所稻米质量安全评估创新团队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十几年来稻米食味数据后发现,育种遗传改良、田间管理优化等措施不断改善提升我国稻米食味品质。
2025-01-06 09:48
聚变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统的建成,不仅能为未来聚变堆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同时也为低温、材料、凝聚态物理、超导应用等其他领域提供一流的大型测试平台。
2025-01-06 09:4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