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益生菌菌株复配的专家共识”发布
首页> 食品频道> 食品要闻 > 正文

“益生菌菌株复配的专家共识”发布

来源:光明网2025-05-27 15:03

  食品用益生菌复配是将不同菌株进行科学组合,通过菌株间的互补以及协同效应,实现更有效地调节人体的健康功能。多元化的益生菌复配产品用于健康管理,已成为益生菌相关产品开发的重要方向。2025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系统分析益生菌复配的研究现状、理论依据、菌株复配的主要影响因素等,经过近30位行业专家的深入研讨,形成“益生菌菌株复配的专家共识”,并于第二十届益生菌与健康研讨会期间正式发布。

  1.多菌株复配是益生菌产品创新与开发的重要方向。

  现有研究表明,复配益生菌的多靶点作用对宿主健康维护具有良好的效果。益生菌菌株复配可以是基于多种作用机制加持的特定健康作用的叠加,也可以是多菌株复配实现多个健康作用的有效干预。然而,由于复配菌株产品的健康效应受到健康状况、宿主肠道微生态差异及单菌株特性的复杂调控,因此未来益生菌复配仍需要充分的科学循证,以验证复配菌株产品针对不同的人群的健康效应。

  2.生态学理论是益生菌菌株互作及复配的参考依据。

  益生菌菌株复配的生态学理论主要有菌株的交叉喂养、功能互补、生态位竞争等。基于目前研究,尚未发现益生菌复配存在安全性问题。以益生菌健康作用效果为导向,基于生态学理论的多维度协同设计,通过模拟肠道菌群的天然互作网络,可实现功能增效与生态稳定性。未来,可研究系统解析菌株互作机制、建立复配比例与宿主响应的量化模型等,为益生菌菌株复配提供可靠并可量化的科学证据。

  3.宿主肠道菌群差异性、原料菌株加工特性及稳定性是益生菌复配的主要影响因素。

  针对宿主的个体差异性问题,结合精准医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宏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多组学技术筛选宿主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指导复配益生菌的精准优化。此外,还要进一步强化生产工艺技术创新,以提升复配菌株的存活率、货架期稳定性及其功能。未来,遵循“精准设计-工艺适配-稳定性监控”的原则,推动益生菌标准化生产工艺的技术创新,可为优化复配益生菌的应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4.菌株水平精准鉴定与活性评价是复配益生菌产品质控的关键技术。

  复配益生菌产品健康功效的发挥需要满足各菌株足够的数量要求。然而,当前复配菌株检测体系面临遗传同源菌株不易识别、活/死菌区分技术瓶颈及多菌种同步定量缺失等问题,且现有体系侧重活菌数量而忽视功能活性评估,亟待整合代谢组学标记构建“数量-功能”双维模型。未来技术创新可关注AI算法优化引物设计、耐热DNA聚合酶开发等,进一步推动检测体系向多菌种、高通量、功能化方向演进,支撑益生菌产业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升级。

  5.AI技术将助力益生菌复配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

  当前,益生菌菌株科学复配的常规研发逻辑是基于清晰的单菌株功效证据。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及组学技术的有机融合,有望推动益生菌复配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基于组学技术、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技术,通过分析人群肠道菌群信息、健康数据、益生菌菌株基因组及代谢组信息等,可预测最佳益生菌菌株复配方案。AI学习临床研究数据,可模拟复配益生菌产品作用效果,然而,数据伦理问题、益生菌实际临床功效评价的一致性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蔡琳)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南:伏季休渔结束 渔船避风暂缓出海

  • 绿意奔涌大运河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脂肪肝、血压偏高、空腹血糖异常……一些以往更多与中老年相关的健康问题,正悄然在不少年轻人身上显现。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方面,我们开发了DeepDR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助力基层医生解读眼底片子。
2025-08-15 09:54
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只对特定病毒有效,因此,拥有一种作用广泛的治疗方法将极具价值。对于耐药性问题,Bogunovic认为,只要这种抗病毒药物包含一系列针对病毒不同生命周期的干扰素触发蛋白,病毒就不太可能对其产生耐药性。
2025-08-15 09:53
经过多年持续攻坚,数字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据测算,2024年,上市数据企业平均研发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79%,产业链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2025-08-15 09:45
我国又一个超千亿立方米的大型深层整装页岩气田诞生。
2025-08-15 09:42
随着电动交通、低空经济、消费电子、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迅速发展,人们对高能量、长续航可充放电池的需求日益迫切。
2025-08-15 09:40
截至目前,我国累计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19007项,其中1—7月新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549项,同比增长56%。
2025-08-14 10:29
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因果关系。
2025-08-14 10:28
中国的黄牛育种终于有了自主、低成本的检测芯片!”
2025-08-14 10:27
提到全球变暖,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二氧化碳、甲烷乃至氟利昂等能够加剧大气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很多人不知道,大气中还存在一类可以抑制气候变暖的物质。而人类扩张农田等行为,可能在客观上导致大气中“降温物质”减少,进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2025-08-14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安全作为底线要求、把普惠作为价值追求,积极融入“人工智能+”行动,鼓励和促进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创新发展,前瞻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挑战。
2025-08-14 03:50
广东珠海以南海域,一座银灰色的三角形装置随波起伏。这里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日均发电量可达1万千瓦时,能满足约1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
2025-08-13 10:02
研究发现,在1950年至2020年间,极端高温的加剧导致热带地区陆栖鸟类的丰度下降了25%至38%。研究人员以地球生命力数据库中的全球陆栖鸟类种群数据作为研究起点,未包括水鸟和海鸟。
2025-08-13 10:01
中性原子体系因优异的扩展性、高保真度量子门、高并行性和任意的连接性,成为极具潜力的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平台。审稿人高度评价这项研究工作,认为这一工作是原子相关量子物理领域在计算效率和实验可行性方面的一次重大飞跃。
2025-08-13 10:01
“植物如何整合复杂环境信号是深入理解植物生存智慧的关键,也是创制兼具养分高效利用与逆境抗性的未来作物新品种的理论基础。储成才团队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会有更多基于植物“生存智慧”的作物新品种出现,让农业更高效、更环保。
2025-08-13 10:01
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了解到,从最新一线监测数据看,我国野生亚洲象象群交流频繁、种群结构稳定、生育率稳步提升、
2025-08-13 03:45
团队需要从头开始,设计一款“更适合日本”的机器人:体形小巧,穿行灵活,语音系统换成日语,屏幕上的动画表情还能变换。擎朗智能目前在日本已经设立200多个技术支持点,确保常规故障能在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修复。
2025-08-12 10:06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去游泳馆游泳。“游泳可以提高心肺耐力和身体柔韧性,改善体脂率,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潘力军说,游泳如果不注意卫生,可能感染红眼病、中耳炎和胃肠道疾病,建议做好如下防护措施:  游泳前,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
2025-08-12 10:03
近日,随着最后一笔数据在青藏高原上录入系统,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2019年,《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依法确权”成为基石。
2025-08-12 10:02
一般认为,宇宙中的每个星系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而更大的星系则拥有更大的黑洞,即超巨型黑洞。Collett表示,恒星运动学被视为黑洞质量测量的“金标准”,引力透镜效应则可以帮助团队“探测到更遥远的宇宙”。
2025-08-12 10:0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彭媛团队开发了一种便捷的触发式界面反应策略,实现了二维金属-有机框架膜(MOF膜)的快速制备及高效气体分离。该研究为面向应用的MOF纳米片和超薄二维MOF膜的定制化制备提供了新思路,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高性能分离需求。
2025-08-12 10: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