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经济日报:猪价为何持续低迷
首页> 食品频道> 食品要闻 > 正文

经济日报:猪价为何持续低迷

来源:经济日报2024-01-25 10:00

  猪肉是我国大多数居民最主要的肉类食品,猪价既关乎老百姓的“菜篮子”“钱袋子”,也关乎养殖主体的生存发展。自2021年生猪产能全面恢复以来,猪肉价格持续低位徘徊,养猪场户正经历“最冷”猪周期。猪肉价格下跌为哪般?生猪养殖行业现状如何?未来猪价怎么走,何时能止跌回升?

  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1月23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19.81元/公斤。这意味着,生猪养殖行业仍未走出亏损窘境。

  猪价持续走低

  “2024年1月份第三周,全国生猪均价14.35元/公斤,同比下跌9.5%;猪肉均价24.22元/公斤,同比下跌16.5%。2023年,全国生猪年均价格为15.40元/公斤,同比下跌19%。”1月24日,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对记者说。

  受供给增加影响,2022年11月份生猪价格由10月份的26.64元/公斤开始连续4个月大幅下降,2023年2月份跌至15.18元/公斤,此后价格屡有起伏,2024年1月份前三周平均价格为14.46元/公斤,继续小幅下跌。

  猪价持续下跌,主要原因是供给充裕。2023年,全国猪肉产量为5794万吨,接近2014年5821万吨的历史高位水平,创历史第二高位,同比增长4.6%;2023年一季度至四季度猪肉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9%、4.6%、4.8%和7.3%;全年猪肉进口155万吨,猪肉供给量创历史新高,各季度均呈现明显的供给过剩,尤其是下半年供给充裕特征更加明显,生猪价格持续低位运行。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生猪30393万头,同比增长19.4%。其中,11月份屠宰量达3280万头,创非洲猪瘟疫情以来新高,环比增长14.4%,同比增长44.6%,12月份屠宰量预计再创新高。四季度出栏量明显增加,原因在于前期压栏的集中抛售。前期包括集团企业在内的众多生猪养殖主体都看好2023年年末行情,纷纷压栏养大猪,但随着价格走势不及预期,大量生猪恐慌性出栏、猪价相互踩踏,进一步加剧了猪价下行。

  行业持续亏损

  “目前猪粮比价为5.62∶1,自繁自养户每出栏一头120公斤的肉猪就要亏损40元左右。”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梯队分析师李鹏程说。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设定的预警机制,当猪粮比价低于6∶1时,发布三级预警;当猪粮比价连续3周处于5∶1至6∶1,或能繁母猪存栏量单月同比降幅达到5%,或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3个月累计降幅在5%至10%时,发布二级预警;当猪粮比价低于5∶1,或能繁母猪存栏量单月同比降幅达到10%,或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3个月累计降幅超过10%时,发布一级预警。当前,猪粮比价已经跌至二级预警空间。

  实际上,2023年全年,猪粮比价平均为5.41∶1,较上年下降1.3个点,长期徘徊在二级预警空间。

  受猪价持续回落影响,生猪养殖行业2023年1月份即进入亏损状态,自繁自养户出栏一头120公斤的肉猪亏损约40元,2月份亏损扩大至264元,3月份至7月份亏损均高于150元。8月份猪价反弹带动生猪养殖连续2个月微幅盈利,头均分别盈利约41元和22元。10月份生猪价格回落,自繁自养户再次陷入亏损,头均亏损均在50元以内。从2023年全年收益来看,自繁自养户出栏一头120公斤的肉猪亏损约为103元。2024年以来生猪养殖收益依然呈现微幅亏损。

  下降周期延长

  “这轮猪周期上升时间非常短。”朱增勇对记者说。

  自2002年6月份以来,我国生猪价格波动经历了5轮完整周期。这5轮完整周期持续时间分别是47个月、36个月、59个月、49个月和36个月。每个完整周期均包括上升阶段、下跌阶段,且上升、下跌时间都要持续2年左右。比如第五轮周期,自2018年6月份至2020年8月底处于长达27个月的上升通道,自2020年9月份至2022年3月份处于长达19个月的下跌通道。

  目前所在的第六轮周期,上升阶段却短得可以用“昙花一现”来形容。2022年4月份,猪价在走完第五轮周期后转入上升通道,但升势只短短持续了7个月时间,自2022年11月份起,猪价持续下跌至今。

  以前每轮上升阶段都能持续一两年,为何这一轮上升阶段持续时间那么短?

  “原因在于这两年生猪产能一直处于高位。我国生猪规模养殖水平、产业集中度整体提升以后,尤其是在大量资本进入的情况下,行业整体产能调整的速度相对较慢。”朱增勇说。

  2022年持续7个月的上涨,是由于2021年下半年行业深度亏损,部分养殖主体或规模相对较大的投资主体短时期出现资金流动困难,不得不调减了产能。产能调减导致2022年下半年猪价上涨,但产能下降幅度并不大,2021年以来产能高位的特征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因此猪价上涨持续时间较短。加之产能调节速度比较慢,猪价下降周期会相应延长。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持续推动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2019年至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对1500多个新建、改扩建种猪场和规模养殖场给予补助,支持养殖场自动饲喂、环境控制、疫病防控、粪污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改造升级。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占全部出栏量的比重已达65.1%,比2012年提高26.7个百分点,预计2023年可达到68%,规模养殖场已经成为猪肉市场供应的主体。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涌现出牧原、温氏、新希望等一批大型现代化养殖企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加快推广应用,生产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规模化大幅提升了抗风险能力,客观上也延长了产能去化周期。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12月份至2023年12月份,全国能繁母猪累计去化248万头。2023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始终高于4100万头的正常保有量。随着产能继续调减,2023年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142万头,同比下降5.7%。此外,近几年我国生猪生产效率提升很快,带动生猪供给总体呈现增长态势。

  “在猪价下行周期,建议养殖场户及时出栏,避免投机性二次育肥或回圈育肥,保障经营资金的稳定性;及时关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能繁母猪存栏等预警信息,适度淘汰落后产能母猪,提升饲喂效率,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管控,通过降本增效和提质增效来应对猪价波动风险。建议企业将经营管理重点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完善产业链和价值链,真正实现规模效益。”朱增勇建议。

  何时止跌回升

  朱增勇表示,业内常说能繁母猪是生猪生产的“总开关”。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化情况,决定了后市价格走势和周期形态。根据生猪生长规律,当月生猪市场供应主要由10个月前的生猪产能决定。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调减,7月份同比变化率由正转负,这意味着10个月后,也就是2024年4月份前后,生猪市场供应量将低于上年同期。预计今年二季度猪价将止跌企稳,三季度逐渐温和回升。

  从近期来看,元旦节后消费转弱,下游白条猪走货不畅,短期价格可能仍将偏弱运行。从前期全国新生仔猪数量来看,1月份标猪供应将有所缩量,叠加春节前备货拉动,猪价具备短期反弹的基础,但反弹空间和时间比较有限。不过,春节后进入传统的消费淡季,猪价再次回落的可能性比较大。

  2024年上半年猪价仍有下跌风险,下半年将会逐渐回暖。2023年三季度开始仔猪供给量增长,预示2024年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生猪出栏量仍然较高,猪价仍然可能有过快下跌风险,但2024年下半年随着产能的调减,供需关系改善,预计猪价将开始反弹,生猪养殖有望实现盈亏平衡至微幅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龙头企业在漫长的猪价熊市中苦练内功,养殖成本显著降低。牧原集团2023年8月份优秀区域生猪养殖成本已控制在14元/公斤以下,2023年第三季度全集团平均成本已降至14.5元/公斤,从饲料、育种、健康管理、养殖、屠宰5个环节进行测算,每头生猪有600元的成本挖潜空间。牧原股份总裁助理袁合宾透露,公司逐步打通各项技术路径,未来将持续推动优秀成绩复制、推广,消灭成本在16元/公斤以上的场线,降低养殖成本离散度,实现整体成本下降。2024年力争将全年平均成本控制在14元/公斤以内。

  朱增勇表示,面对下行周期延长,要积极引导养殖主体理性去化产能,引导全产业进一步将能繁母猪调减至合理水平,同时也要避免过度去化,保障能繁母猪存栏的波动始终在合理区间。此外,还应加强信息监管,清理、限制一些炒作和扰乱市场的信息,避免出现恶意炒作市场现象。(本报记者 黄俊毅)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举行会谈

  •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与记者见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当今,百年变局中的全球价值链重构,既考验着中国的战略定力,也孕育着我国从“跟跑”到“领跑”的跃迁机遇。
2025-04-23 09:13
废旧电器回收不仅能化解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还推进了数据安全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双重突破,为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5-04-22 10:05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塑“三农”发展新优势,我们才能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展翅翱翔。
2025-04-22 10:04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了两项独立临床试验研究,验证了干细胞疗法对帕金森病的安全性。为检验帕金森病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潜在副作用,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进行了一项Ⅰ/Ⅱ期临床试验。
2025-04-22 10:03
转型不是丢掉已有禀赋和基础,而要依托技术,在推进资源精深加工、资源产业向下游延伸上下功夫
2025-04-22 09:23
空间站徜徉在浪漫星辰中,书中文字仿佛随之流淌,飘入心间。在空间站里过大年,除了欢乐祥和,更多的是一份守望——守望万家灯火团圆,守望壮美山河辽阔,守望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2025-04-22 09:21
山水工程交出厚厚的生态账本:截至2024年底,52个山水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超830万公顷,其中包括255万公顷森林草原、130万公顷水土流失地、10.7万公顷矿山修复地等,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超1.2亿亩。
2025-04-22 09:19
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的双重背景下,中国民间投资实现增速,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5-04-22 09:14
胡大刚介绍,苹果果实硬度是影响果实耐贮性、运输性、货架期和消费者偏好的重要品质性状。 该研究成果不仅为苹果采后保鲜技术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他园艺作物的品质改良研究开辟了新思路。
2025-04-21 10:13
来自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荷兰莱顿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在利用我国天文大科学装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进行光谱巡天观测中,证认出1982个银道面背景类星体,其中1338个为新发现星体。
2025-04-21 10:12
在深化测绘地理信息应用上,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的通知,强化成果共享。
2025-04-21 09:27
在不少科研人员看来,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更是撬动科学问题、推动科研范式变革的引擎。
2025-04-21 09:21
标志着全球起飞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陆两栖飞机通过了严格测试和验证,研制取得圆满成功,获得市场“准入证”。
2025-04-21 09:1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