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气泡饮料:当下做“减法” 未来做“加法”
首页> 食品频道> 食品要闻 > 正文

气泡饮料:当下做“减法” 未来做“加法”

来源:中国食品网2022-01-18 09: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品牌与消费者:“减法”产品趋势看好

  在品牌方面,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仍是碳酸饮料市场的两大巨头。无糖产品成为可口可乐公司的增长驱动力;百事公司也继续拓展碳酸饮料产品组合,推出创新风味,拓展无糖产品线,其中,青柠风味无糖新品实现销量强势增长。本土碳酸饮料品牌如天府可乐、北冰洋和汉口二厂也在回归市场后实现销售增长。英敏特全球新产品数据库显示,近3年,汉口二厂母公司恒润拾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在碳酸饮料细分市场表现相当活跃,仅次于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公司。该公司的创新持续为消费者带来惊喜,比如推出嘿冻盐渍荔枝味果冻撞汽水和哈水柠檬天竺葵味气泡水。

  值得注意的是,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公司也开始布局风味气泡水赛道,分别在中国市场推出AH!HA!小宇宙气泡水和Bubly微笑趣泡气泡水。此外,喜茶和奈雪的茶等头部茶饮品牌也通过推出风味气泡水产品进军零售市场。本土品牌的兴起以及风味气泡水新品研发活动的持续增长,将挑战碳酸饮料的主导地位。

  在消费者方面,根据英敏特全球新产品数据库,过去5年,“做减法”已成为中国市场非酒精饮料新品的一个主要趋势。“无糖”是各个品类增长最快的品类之一,而“低/无/减脂”和“低/无/减卡路里”宣称在气泡饮料中不断增长。随着消费者逐渐成熟,摒弃不健康成分能满足其对健康的需求,也将成为产品的新标准。风味气泡水利用“减少”类的宣称让消费者实现“健康与纵享两不误”,自2020年以来持续走热。26%的消费者在过去6个月内风味气泡水喝得更多,特别是18—39岁的女性、居住在一线城市的消费者和受教育程度更高的消费者。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减法”指得是真正的“减去”而不是“替代”,也就是说,消费者期待的是“既减糖也减甜”的产品——根据综述,尽管不少品牌与公司纷纷迎合消费者需求,使用代糖代替蔗糖,但仍有80%以上的消费者想尝试低甜度的气泡饮料,特别是女性和30—39岁的消费者。对此,英敏特提出,开发减糖的低甜度风味产品,有助于品牌从宣称无糖但实际太甜的产品中脱颖而出。

  但也要看到,尽管“减法”产品趋势看好,但目前普通碳酸饮料的渗透率仍然最高。消费者对含糖量的关注增加成为含糖碳酸饮料消费的重大阻碍,若将“有益健康”定位的无糖碳酸饮料作为营销重点,则有望实现进一步的销量增长。

  场景与渠道:餐饮、居家与线上值得发力

  餐饮场所是2019—2021年最热门的碳酸饮料消费场景,体现出消费者的佐餐饮用需求,也突出了餐饮场景对碳酸饮料消费的重要性。消费者对低糖/无糖非酒精饮料的需求表明,品牌可借此机会进一步提升无糖碳酸饮料在餐饮和娱乐场所的可获得性。

  与此同时,在2019年仍落后于“非居家”消费场景的“居家”场景,在2021年成为排名仅次于餐饮场所的普通碳酸饮料消费场景。综述建议品牌从疫情后的居家生活方式获得启发,特别是针对更可能在家中饮用普通碳酸饮料的18—24岁的消费者。正如英敏特趋势《直达我处》所述,消费者期待产品和服务能够直达手中,不论他们身处何处。品牌可与新零售和配送平台合作,提升消费者的居家消费体验。

  就购买渠道来说,普通超市/大卖场、购物网站/App和便利店既是消费者最常用的气泡饮料购买渠道,也是最常用来了解产品信息的渠道。疫情暴发以来,消费者养成了线上购物的习惯,购物网站/App的重要性因此凸显。作为消费者了解气泡饮料的信息渠道,购物网站/App已超越便利店,尤其是在25—29岁的消费者当中。此外,更多消费者从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而非电视/视频平台的广告和线下广告了解产品信息。饮料品牌应迎合消费者不断发展演变的媒体使用习惯,借助这些渠道持续上升的影响力,让消费者更多地接触到产品。

  未来趋势:营养“加法”助品牌实现高端化

  调查显示,解渴是饮用非酒精饮料的第一大原因。在选择气泡饮料时,口味是消费者最重要的考虑因素,特别是对18—29岁的消费者而言。消费者特别关注口味,一方面证明了气泡饮料的纵享属性,另一方面则突出了口味创新对促进消费的重要作用。

  补充营养是消费者饮用非酒精饮料的第二大消费目的,说明沟通营养成分信息是鼓励消费者购买的重要手段。大多数消费者希望看到富含维生素和益生菌等营养成分的升级饮料产品。60%的气泡饮料消费者也关注产品的健康程度,排名仅次于“口味”,并远远领先其他考虑因素。非酒精饮料不断演变的角色,表明品牌有必要研发有益健康的气泡饮料产品,尤其是针对更关注健康的30—49岁消费者。“对高端品质和健康功能性软饮料的持续性需求是该市场在2018—2019年增速高达7.6%的关键因素。添加营养、升级加工技术保留的新鲜度和增强美容功效等‘加法’因素可能对品牌和企业保持竞争力十分重要,因为仅有一种高端特质的产品很难满足消费者。同时,天然甜味剂或代糖可以作为缓解有关糖分担忧的替代成分。”英敏特高级分析师徐文馨曾分析表示。营养强化是气泡饮料最有吸引力的高端属性,体现出消费者对提升整体健康和营养水平的升级消费需求。但与盛行的“减少”类宣称相比,宣称“添加”的气泡饮料新品相对小众,尤其是在碳酸饮料品类中。品牌可将添加营养作为有效手段,从众多标榜“三零”(零糖零脂零卡)宣称的产品中脱颖而出,助力品牌实现高端化。

  与此同时,逾半数气泡饮料消费者希望为具有功能益处的产品支付溢价,特别是25—49岁消费者和高个人月收入消费者。根据此前的英敏特数据,在一众提供功能益处的产品当中,风味气泡水是最受青睐的选择之一。品牌可针对消费者的功能需求,研发强化版气泡产品。事实上,市场已有品牌关注到这一诉求,并推出了相关产品。2021年,蒙牛旗下优益C首款活菌型益生菌气泡饮“优益C活菌泡泡”,主打“活性益生菌,低糖零脂更轻盈,35天短保新鲜更畅爽”卖点,成功从乳品行业切入气泡饮料行业,也成为推动品牌年轻化的一次重要举措。

  综述总结认为,风味气泡水凭借“减少”类宣称和有益健康定位持续走热,将继续影响气泡饮料的市场格局。知名饮料品牌和头部茶饮店品牌纷纷拓展产品组合,推出风味气泡水产品,一方面为蓬勃发展的市场带来更多选择,但另一方面也导致竞争更加激烈。用代糖取代蔗糖的趋势已成为新标准,虽然代糖可做到减糖不减甜,但在新产品同质化加剧的背景下,代糖品牌加分的能力已越来越弱。随着有益健康饮料的定义不断发展,强化营养功效不仅能让品牌脱颖而出,也能满足消费者的升级消费需求。与此同时,消费者有望更加了解和理性看待糖的摄入,因此,减少对代糖的依赖以及研发创新的低甜度风味将成为未来值得关注的方向。(罗晨)

[ 责编:赵清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服贸会媒体吹风会及场馆探营活动在京举行

  • 甘肃榆中:积极开展灾后恢复工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团队需要从头开始,设计一款“更适合日本”的机器人:体形小巧,穿行灵活,语音系统换成日语,屏幕上的动画表情还能变换。擎朗智能目前在日本已经设立200多个技术支持点,确保常规故障能在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修复。
2025-08-12 10:06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去游泳馆游泳。“游泳可以提高心肺耐力和身体柔韧性,改善体脂率,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潘力军说,游泳如果不注意卫生,可能感染红眼病、中耳炎和胃肠道疾病,建议做好如下防护措施:  游泳前,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
2025-08-12 10:03
近日,随着最后一笔数据在青藏高原上录入系统,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2019年,《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依法确权”成为基石。
2025-08-12 10:02
一般认为,宇宙中的每个星系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而更大的星系则拥有更大的黑洞,即超巨型黑洞。Collett表示,恒星运动学被视为黑洞质量测量的“金标准”,引力透镜效应则可以帮助团队“探测到更遥远的宇宙”。
2025-08-12 10:0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彭媛团队开发了一种便捷的触发式界面反应策略,实现了二维金属-有机框架膜(MOF膜)的快速制备及高效气体分离。该研究为面向应用的MOF纳米片和超薄二维MOF膜的定制化制备提供了新思路,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高性能分离需求。
2025-08-12 1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