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细品舌尖上的中国巨变
首页> 食品频道> 食品要闻 > 正文

细品舌尖上的中国巨变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07-29 12: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年过七旬的挪威侨胞马列,从事餐饮行业已将近50年,是一位厨艺精湛的“杭帮菜”烹饪大师。

  和食物打了一辈子交道,马列说起中国人舌尖上的巨变,感慨万千。

  以下是他的自述。

  苦日子多动巧心思

  最近,我重温了讲述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历程的多部红色经典电影。其中一些镜头和故事让我感触很深:红军长征途中,党中央在饭桌上商议事情时,几位领导人的面前只摆放着一两个番薯或玉米,食物非常匮乏;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被封锁,以八路军第359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从吃不饱、穿不暖到不愁吃、不愁穿,中国人民告别饥饿,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最要感谢的就是中国共产党。

  我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也曾经历过缺衣少食的苦日子。回想年少时候,印象最深的是每天放学后,母亲都会叫我去家附近的菜场捡些卷心菜叶子,回家做菜用。那时,我们兄弟姐妹5人,跟着父母住在杭州的“大墙门”里。一个院子挤了十几户人家,都是平头百姓,能吃的东西很少。

  我上初中那会儿,赶上困难时期。买粮、买肉、买油都得凭粮票、肉票、油票。还记得,凭粮票领回的不全都是大米,还有杂粮粉、玉米粉,院里许多邻居不知道该怎么做。我就跑到新华书店去找教做点心的书,学着用杂粮粉掺和少量面粉,制作各式各样的点心。邻居们尝了都觉得好吃,纷纷来找我学。

  从那时起,我心里有了一个念头——去专业学校学烹饪。后来,我如愿做了厨师,并成为国家高级烹饪技师,在杭州餐饮界渐渐有了名气。

  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在发展生产的同时非常重视“吃”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杭州市总工会生活部干部找到我,希望组织一个厨师培训中心,对杭州市内工矿企事业单位及周边部队、学校的厨师进行分批培训,提高这些单位食堂的菜肴质量。

  我和其他几名厨师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想了不少点子。比如最初,在一些食堂,2角只能买一小块红烧肉,我建议改成一荤一素,在肉馅中加入豆腐、藕丁等食材,做成一道狮子头,再配一个炒青菜,这样就能吃得更丰富、更营养。

  从1982年到1989年,我们一共培训了4000多名厨师,还在当地电视台举办烹饪大奖赛,鼓励各单位的厨师们分享烹饪妙招,用有限的食材做出尽可能多的花样,让职工们不仅吃饱更要吃好。

  中餐厅增添“中国味”

  1990年,我在朋友的邀请下出国发展,成为挪威一家国际饮食公司的大厨。刚到没多久,我便接到一个重要任务——去挪威首相府,为当时的首相及其亲友做一桌中国菜。宋嫂鱼羹、炸春卷、宫保鸡丁……传统地道的“中国味道”让首相赞不绝口。

  4年后,我在挪威首都奥斯陆有了第一家属于自己的中餐厅。那时,海外虽然已有不少中餐厅,但菜品普遍较为简单。像我所在的挪威,大多数中餐厅以做5道菜为主:春卷、炒饭、炒面、宫保鸡丁和咕咾肉。一些老侨告诉我,他们曾是远洋货轮上的海员,留在挪威生活后,为了谋生,便租下一间房子,挂起红灯笼,就把中餐厅开起来了。至于这5道菜究竟卖了多少年,他们也记不清了。

  但在我出国之后,情况大不一样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海外侨胞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意识逐渐增强,一大批和我一样的专业厨师走出国门,将正宗的中餐做法带到海外。进入21世纪,中外文化交流越发热络,国内各地赴国外的考察团越来越多,来中餐厅吃饭的中外朋友也随之增加,进一步推动了中餐在海外的发展。外国友人经常在就餐后向我感叹:“原来中餐厅有这么多兼具美味和艺术的菜肴,我们今后要常来!”

  这些年,我们这些“走出去”的海外中餐厨师又“走回来”了。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国饮食文化等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近几年,浙江省多次举办海外中餐烹饪技能培训班,邀请全球各地的华侨大厨“回炉锻造”,提升中餐烹饪技艺和企业管理能力,以此更好地促进海外中餐业薪火相传。

  近两年,我回杭州探亲时就赶上过几期培训班。当时,许多参加培训班的侨胞都兴奋地告诉我,前来授课的都是“杭帮菜”大师,课程内容包括营养健康讲座、烹饪实操等,非常丰富,他们受益很多。

  如今,不仅海外中餐厅发展得越来越好,普通侨胞餐桌上的“中国味”也越来越浓。我曾问过一些老侨:“你们早年在海外都怎么过年?”他们说大多就简单炒两个菜,没什么仪式感,不像现在,家家户户到了春节便张罗一大桌子美味佳肴,有时还会邀请周边的外国邻居一起来品尝中国菜、欢度中国年。

  小面馆化身“网红店”

  刚去海外发展那些年,忙于生计,我回国次数比较少。每次回到杭州,都是和父母及兄弟姐妹在家里聚餐。

  渐渐的,我回来的次数多了,在家吃饭的时间反而少了,因为大家总是约着去餐厅吃。国家发展了,国内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吃得更加讲究。

  有一年回国,家人告诉我,在我曾住过的“大墙门”对面,一家过去门面很小的面馆上了国内火爆的美食纪录片节目,竟成了“网红店”,每天门口都排满了长队!我听了好奇,专门去尝了尝,熟悉的面汤里加了许多食材,增添了不少新鲜感,比印象中的味道更好了!老板对我说,要做好这一碗面,做出特色,做好饮食文化的传播。

  出国前,杭州城里有哪些知名的餐厅,我基本都能数得过来。现在,我可不敢夸海口了。在杭州,全国各地的美食琳琅满目,每年新开的餐厅比比皆是。老百姓不仅有了更多选择,也更注重健康饮食。我的一些老同学当了爷爷奶奶,常会咨询我怎样给孙辈做更有营养的早餐,不再像我们过去那样只是简单地吃一根油条、喝一碗豆浆。

  变化不只发生在国内。中国强盛了,人民富裕了,我们侨胞在海外也更自信、更有底气。我不仅要用“中国味”俘获“外国胃”,更要给外国友人讲好餐桌上的中国故事。

  2016年G20杭州峰会前夕,我策划制作了一本小册子。每一页,四句诗,一段话,一张图,娓娓道来杭州的人文地理与美食文化:“东坡肉”记录了苏东坡在杭州修建苏堤时与百姓共享美食的爱民之心;“桂花栗羮”源自中秋之夜天上人间同赏湖景的美丽传说;“宋嫂鱼羹”则与宋高祖巡游西湖时的一次偶遇有关……我写了150多个故事,并在小册子中专门配上英文译文,外国读者读来一目了然,从中可以了解更加有声有色的中国。

  讲文化,也讲发展。杭州千岛湖的鱼头浓汤非常有名。其实早年,那里的生活非常贫穷。后来,附近的老百姓开动脑筋,在千岛湖中搞养殖,养出来的鱼特别大,他们就顺势创新出了“千岛湖鱼头浓汤”这道菜。如今,老百姓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这样的故事,我给外国友人讲过许多。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发展日新月异,舌尖上的巨变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记者 严 瑜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内蒙古河套地区秋收进入尾声

  • 唐山港前三季度货物吞吐量超6.3亿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据了解,在空间科学实验方面,中国将统筹利用首次载人登月前的飞行试验以及载人登月的任务机会,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
2024-10-17 07:15
“祥云”AS700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个按照适航规章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人飞艇。
2024-10-17 07:14
王贻芳说,江门中微子实验已吸引17个国家和地区、74个研究机构的750位科研人员参与,采取经费投入分担、技术共同研发、科研成果共享的方式推动全球中微子研究共同进步。
2024-10-17 07:14
中国科普研究所调研发现,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企业家等对如何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仍有困惑。因此,开展有关新质生产力的科普工作,有利于领导干部、企业家增强对新技术、新动能、新模式的认知,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大趋势,更好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和发展规律,促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10-17 03:15
“这路灯开启时间刚刚好,真是‘无缝对接’啊!”湖北省十堰市北京路一家蛋糕店的店主何伟十分疑惑:路灯是咋做到这么准时的?
2024-10-17 05:15
从“制”到“输”、从“储”到“用”,如今,张家口市可再生能源各项新技术不断突破,全新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为国内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提供了诸多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也为本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2024-10-17 05:05
由于今年第三季度订单锐减,荷兰半导体设备制造商阿斯麦公司15日股价大幅下挫,跌幅超过15%。
2024-10-16 10:59
天文学家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欧洲空间局(ESA)联合运营的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JWST),观测到一个在大爆炸后仅7亿年就形成的星系“自内向外”的生长过程。
2024-10-16 10:36
(记者罗云鹏 通讯员王若琳)记者15日从深圳大学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教授谢和平团队就海水中的氯离子引发副反应和电极腐蚀现象,提出一种新的解耦式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策略,将有助于丰富和进一步构建破解海水复杂成分影响的海水电解制氢理论体系和技术框架。其进一步拓宽了谢和平院士团队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全新原理技术体系,将为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的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2024-10-16 10:35
智慧粮库里,更多的新科技派上用场,让储粮更加绿色安全。
2024-10-16 10:30
10月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
2024-10-16 05:15
10月14日,第四届中国考古学“西阴论坛”“青铜冶铸与夏商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举行。
2024-10-16 05:15
今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专家核查及评议结果公示》,与2020年上一轮评审相比,本轮评审拟大幅新增博士点831个。这意味着博士生培养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2024-10-15 04:50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2024年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案例,一大批具有创新意义、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脱颖而出。
2024-10-15 04:50
10月14日是第55个世界标准日。今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为“美好世界的共同愿景”,中国主题为“强化标准引领,促进高质量发展”。
2024-10-15 05:05
我国探月工程在不断书写月球探测新篇章的过程中铸就的探月精神,既是“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传承和延续,又富有鲜明的新时代特质。
2024-10-15 05:05
14日16时许,随着一声响亮的汽笛,首趟中老铁路“京滇·澜湄线”国际货运列车满载390吨老挝香蕉从云南省昆明市王家营西站驶出,一路向北京市平谷区疾驰,标志着中老铁路国际冷链班列暨“京滇·澜湄线”国际货运列车正式开行,打通了一条连接中国北京、云南与东南亚国家的国际货运通道。
2024-10-15 05:05
2023年总被引频次进入本学科排名前1/4的中国期刊共有37种,比2022年增加2种;影响因子进入本学科排名前1/4的期刊有149种,比2022年增加12种。
2024-10-14 09:34
最近一个特殊门诊引发社会关注。媒体报道,10月8日,上海某研究机构设立的“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正式开诊。
2024-10-14 04:05
如今,不少城市的地下空间别有洞天。
2024-10-14 04:05
加载更多